历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在。在今天的内容中,历代志的作者把我们带回到他所属的年代,他在历代志上1-8章里为我们阐明了他当时所属被掳归回后的年代里,以色列众支派家谱的意义。他的叙事是以犹大人(其国家前身是南国)流放至巴比伦(历代志上9章1节)开始,然后故事往后推移,列出那些被掳归回并重新安顿在耶路撒冷的人,包括:以色列群众、祭司和利未人(历代志上9章2节)。
历代志的作者持续记录着以色列人的家谱直到他自己的年代,此外,他还列出被掳归回前的世代,他们是被掳归回前居民的合法继承人。作者向一个可能认为自己微不足道且受到威胁的群体说话时,所传达的信息是:你们的未来可以像以色列过去一样辉煌!
在这里,我们读到有关犹大和便雅悯支派(历代志上9章3-9节)、祭司(历代志上9章10-13节)和其他利未人(历代志上9章14-34节)的记载。其中对利未人所担负的守门人之职责,有详尽的描述,这表示进入耶路撒冷和重建圣殿应受仔细的监督。这里提到非尼哈、大卫和撒母耳(历代志上9章20、22节),提醒我们这些利未人承袭了一个神圣的传统服事。
请注意历代志上9章3节提到的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当时被掳归回后的群体几乎全部来自犹大、便雅悯和利未人等支派;历代志上9章3节以外的经文所记载的以色列人均出自这些支派。但是历代志上9章3节的记载显示,历代志的作者为属于北国的以色列支派敞开大门,他们也同样被欢迎参与回归后重建家园的工作。
在历代志上9章35-44节中,历代志作者追溯扫罗历世祖先十二代的家谱,重复了历代志上8章29-40节的内容。在历代志上8章中,这些经文描述三个主要的便雅悯家族的定居;这里的重点是带领读者进入历代志上10章关于扫罗的死亡。即使扫罗的王权最后以灾难告终,但他的家族持续在以色列的历史上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悲剧是可以挽回的。
总结我们目前所读的内容,历代志上1-9章提醒我们以色列蒙召成为万国的祝福,描绘了一幅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成为敬拜上帝之群体的图像,同时坚持被掳归回后的以色列群体与被掳归回前的以色列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历代志作者当时的读者不太可能有这样的领悟,但他们却是上帝向他们的历代先祖们所承诺的继承人。
历代志上2-8章中的简短叙事,为我们铺陈了接下来几章许多的主题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大卫支派的详尽讨论(历代志上2章1-17节,3章1-24节),以及其他有关大卫的说明(历代志上4章31节,6章31节),都是为接下来关于大卫和所罗门的长篇记载作准备。
所以,当历代志上9章结束时,流亡已成历史,以色列人回归到这片土地,再次向上帝献祭。言外之意,历代志的作者鼓励其他尚未从流亡归来的人要效法他们。只要与上帝同行,总有一条回归之路。
当历代志的作者向上帝的子民喊话时,他们正处于自觉微不足道或被边缘化的光景中。你也是这样瞧不起自己或所属教会吗? 如果是,历代志的作者在历代志上1-9章所描写的内容,如何鼓励了你?
在今天的经文中(历代志上9章17-27节),细想一下关于利未人担任守门人的记载。你认为在今日的教会中,谁应该担起“守门人”的职责?他们应该如何扮演这个角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