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座位可视为身分或事物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在许多庆典中,人物座位的安排或出场次序都至关重要。耶稣曾就这些沿袭下来的习俗,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路加福音14章7-11节)。我们从座位表或组织结构中对某人或某事的安排,就可以知道人们对该人或该事的看法如何。
至此,历代志作者已经记述了犹大、西缅、吕便、迦得、约旦河以东的玛拿西和利未支派的事迹。历代志上7章则处理以色列的另外六个支派——以萨迦、便雅悯、拿弗他利、玛拿西半个支派、以法莲和亚设。历代志上8章则将重心全部放在便雅悯支派上。除了便雅悯支派,在历代志上7-8章里提到的其他支派都属于以色列的北国。
请注意,我们看到在此处,历代志的作者似乎又一次关注大卫,纵使当时他没有被列在犹大后裔的名单上:系出陀拉的大能勇士们,在大卫统治时期就已经被数算进去了(历代志上7章2节)。在历代志上8章28、32节中有关耶路撒冷的说明,让人进一步想起大卫这位建立耶路撒冷的君王(历代志上11章4-9节)。
以法莲的家谱包含了一段关于失去、随后是重建和新生的叙述(历代志上7章21-24节)。或许历代志的作者意有所指,藉此暗示着以色列人流放至巴比伦的悲剧也是一种序曲,他们准备在应许之地展开新生。
不过,今天的重点在于历代志的作者对以色列的包容性异象。从历代志上2-8章的叙述中,我们现在可以大致了解它的结构:开头与结尾分别记载了犹大支派(历代志上2章2节-4章23节)和便雅悯支派(历代志上8章1-40节);中间部分为利未支派(历代志上6章1-81节)。比起其他支派,作者用了更长的篇幅来介绍这三个支派。他们撑起了历代志上2-8章的架构,而其他的支派则融合其中(历代志上4章24节-5章26节,7章1-40节)。
犹大、利未和便雅悯这三个支派组成了南国,他们同时也是被掳回归后的以色列群体之核心(历代志上9章2-34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历代志上2-8章的篇幅中具有关键地位(开头、中间、结尾)。其他属于分裂出去的北国支派,并没有被忽略,相反地,他们在犹大、利未及便雅悯等支派之间安顿下来(历代志下10章16-19节)。这样的组成对回归后的以色列群体传达了一个清楚的讯息:不要认为上帝完全否定了过去加入北国的支派,相反地,如果任何一个以色列支派展现出对上帝的明确承诺并要求加入重建工作,你们应该要欢迎他们;他们有权在你们中间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回归期间所宣讲的重大讯息,正如稍后的篇章所显示的,这正是历代志的作者要当时的以色列民接收的讯息:以色列一直都是由十二个支派所组成,而不是只有三个支派。
失去之后还是可以迎来新生和重建(历代志上7章21-24节)。你是否想到教会中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根据你的理解,请分享教会发生了什么事?
历代志作者的书写内容,是依据他对以色列的包容性异象而成的。教会是否应该拥有类似的包容性异象,教会要如何表达那样的异象?教会是否可能在包容这件事上走偏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