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

第6日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传道书4章13节)传道者的一席话概括了今日的大部分内容。

未来任何一位以色列的王应出自大卫的后裔。

历代志上整卷书的叙事主体是以扫罗战死沙场拉开序幕,接下来的内容是以大卫取代扫罗成为以色列的王为主轴。作者大可从以色列人出埃及或约书亚领军攻克迦南开始叙述,甚或以扫罗的王权作为开始,但是作者没有这么做,他跳过了以色列几百年的历史,为的就是把焦点放在大卫身上。大卫的王朝以及他对以色列的统治,将是历代志上全书接下来的主题。

作者基本上把扫罗的国王身分搁置一边,直接切入重点:扫罗带领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争战,导致以色列灾难性的失败(历代志上10章1节),尔后扫罗身受重伤,自杀羞愧而亡(历代志上10章4-10节),他最大的不幸其实是背弃上帝。经文记载:“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没有求问耶和华”(历代志上10章13-14节),反而求问交鬼的妇人。上述经文中提到的干犯上帝、遵守诫命及求问上帝等三件事,可视为历代志作者的神学重点。

扫罗是一个负面的榜样: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失职的王。而他的死亡则是上帝审判的结果:“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大卫(历代志上10章14节)。此处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未来任何一位以色列的王应出自大卫的后裔。

上帝拣选大卫的选择也反映了人的期盼。扫罗死后,所有的支派都来到希伯仑见大卫,向他宣誓效忠(历代志上11章1节)。纵使仍在扫罗的统治时期,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大卫是上帝所拣选来牧养以色列子民的真正领袖(历代志上11章2节)。所以他们在希伯仑膏他为王,应验了耶和华藉撒母耳所说的话(历代志上11章3节)。走笔至此,作者似乎预设他的读者已经熟悉撒母耳记上13章13-14节、15章26-28节和28章17-19节的经文。

大卫作王后的第一个行动是攫取耶路撒冷这城成为他的王城,就是所谓的大卫城(历代志上11章7节)。在这所有的描述中,我们得知万军之耶和华与大卫同在(历代志上11章9节)。

历代志的作者强调,各支派因拥戴大卫作王而团结在一起:“以色列众人”到希伯仑见大卫,选择他为王(历代志上11章1节),“以色列人”又帮助大卫攻克耶路撒冷(历代志上11章4节)。历代志上2-8章阐述了作者对以色列的部分异象:在理想情况下,以色列是一个具有十二支派的国家。关于这一部分,历代志上11章又添上一笔:以色列人民必须在大卫后裔的统治下团结在一起,以耶路撒冷——即大卫所占领的堡垒,作为他们的首都。对历代志的作者而言,以大卫的后裔为王以及将圣殿设在耶路撒冷,都毋庸置疑是上帝的应许,在被掳之前就是如此,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也是如此。

(今日的内容可以另参撒母耳记上31章;撒母耳记下5章1-10节)。


反思:

在被掳归回期间,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也不再由大卫的后裔所统治,然而历代志的作者仍相信,上帝对大卫后裔的应许不会改变。为什么大卫对历代志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卫的后裔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什么意义?

“对历代志的作者而言,以大卫的后裔为王以及将圣殿设在耶路撒冷,都毋庸置疑是上帝的应许”。作为一个基督徒,什么是你认为无庸置疑的?

留言

笔记


writer1

作者简介

萨斐立(Philip E. Satterthwaite)于1998年开始在新加坡的圣经神学研究学院(Biblical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教授旧约和圣经希伯来文课程,同时也在2011年至2019年担任该校的校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旧约历史和旧约智慧书。

此作者的天路系列著作

天路系列由灵命日粮事工制作及出版。

我们的使命是让改变生命的圣经智慧,变得易懂、易得。

权利和权限  |  条款和条件  |  隐私政策

我们使用小型文字档案(cookies)为你提供更好的网络浏览体验,继续浏览即表示你同意这项使用方式。 按此了解我们使用cookies的详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