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
作者: Sim Kay Tee“柳暗花明”这句成语常常用来鼓励正处于低谷或困境的人。你可能会猜想拿俄米在摩押的那段艰苦岁月里,曾多少次听见这句话——即使在最悲惨绝望的日子里,总是会有盼望、有好事情将要发生。
没错,拿俄米的人生出现了转机。有一则好消息传来了!在两个儿子过世后,拿俄米听说现在伯利恒有食物了。犹大地那场超过十年的饥荒(1章1、4节)终于结束了。气候改变开始降雨,滋润肥沃的土地,使得庄稼丰收。但这里所给的丰收理由并不是农耕理论,而是神学理由;并不是因为天降甘霖,而是因为“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6节;参利未记26章3-5节)。当上帝的百姓回转向祂祈求拯救时,上帝就“为他们记念祂的约,照祂丰盛的慈爱后悔”,收回祂管教的手(诗篇106篇43-45节)。有趣的是,塔库姆译本(Targum,以古亚兰文译成的希伯来文圣经)里提到,这场饥荒是因为六位小士师中的第四位士师(士师记12章8节),也就是“伯利恒的以比赞”的功绩和代求而停止的。而有拉比认为这人就是波阿斯。5
以色列人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才回到上帝面前,这显出他们的性格何等悖逆、顽强又硬着颈项(申命记9章6、13节,31章27节)。他们宁可受苦也不愿悔改。或许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跟他们一样,往往很容易犯罪,却很难悔改。我们请求上帝的拯救但却不悔改。
拿俄米推翻了她和以利米勒之前的决定,“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1章6节)。圣经学者华伦•魏斯比(Warren Wiersbe)对拿俄米的决定有精辟的见解:“拿俄米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她的动机却是错误的。她最关心的仍然只有粮食,而不是与上帝的关系。她只是要回到故乡,却没有要回到她的上帝身边。”6
拿俄米听到的好消息是“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6节)。希伯来文的“赐粮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给他们面包”。7这和我们今日所听到的好消息岂不是一样的吗?上帝“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我们”,藉此拯救我们(约翰福音6章32节)。主耶稣已经对所有灵里饥饿的人发出邀请:“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约翰福音6章35节)。或许,我们就像拿俄米一样,需要的只是回家、回到上帝那里去。
5 参塔玛拉•考恩•艾斯肯纳奇(Tamara Cohn Eskenazi)和蒂华•费玛•肯斯基(Tikva Frymer-Kensky)所著的The JPS Bible Commentary: Ruth, first edition, JPS Tanak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P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11, 8)。
6 参华伦•魏斯比所著的Be Committed, “Be” Commentary Series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993, 18)。
7 参扬•德•瓦德(Jan de Waard)和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所著的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Book of Ruth, 2nd edition, UBS Handbook Series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1, 10)。
你觉得为什么以色列人得花那么长的时间(10年)才悔改?
你是否同意我们往往很容易犯罪却很难悔改?请分享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我们应该如何更敏锐地察觉生命中的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