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51-100篇

作者: Mike Raiter

第32日

阅读 诗篇82篇

一般公认近代的宣教运动开始于1793年,当浸信会的宣教师威廉 • 克理(William Carey)前往印度。他去印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异教徒改信基督教。他藉由将圣经翻译为当地语言,将耶稣的好消息带给了印度人民。威廉.克理在印度时也观察到一般民众遭受到极大的苦害及不公义。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无法袖手旁观,因此他持续不懈地“为贫寒的人和孤儿伸冤……为困苦和穷乏的人施行公义……保护贫寒和穷乏的人”(3-4节)。例如,他呼吁人们要善待痲疯病患,因为当时这些人经常被活埋杀害。他推动废除将寡妇在亡夫的丧礼活活烧死作为陪葬,也立法禁止将生病或不想要的婴儿遗弃致死。他诠释了这首诗篇当中关于上帝的特质。

圣经教导我们对众人行善,特别是对信徒一家的人(加拉太书6章10节)。

82篇其实是难懂的一首诗篇,虽然它主要的信息很明确。这首诗篇一开始描述上帝居住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1节)。这个大会是怎么回事?诸神又是指谁呢?常见的回答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诸神是指天使,“会”是指在天堂的聚会。约伯记1章描述撒但进到天堂跟众天使或说“上帝的众子”一起(约伯记1章6节)。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那么维护公义及照顾弱势就是天使的职责(2-4节)。但有些天使却未能做到该做的事,上帝的惩罚是他们要“像人间的王侯一样灭亡”(7节,当代译本),这也解释了堕落天使及魔鬼的存在。

第二种说法认为“诸神”是人类的裁判官。他们在大会中的职责是维护公义及保护弱者的权益。

哪一种说法比较正确是很难断定的。但不论上帝在这里是在责备天上的天使还是人间的领袖,祂指责的内容明确,就是:他们都没有顾到那些有需求的弱者。

我们看到这与一个大家非常熟知的耶稣的比喻形成对比。在路加福音10章25-37节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中,一个人遭痛打然后被丢弃在路边等死。当时他需要帮助,这时有两个人经过,都是以色列中的教师及领袖,但他们选择视而不见。只有一个撒马利亚人成就了上帝的旨意,救助了这个受伤的人。耶稣命令我们“去照样行吧”(37节)。

圣经教导我们对众人行善,特别是对信徒一家的人(加拉太书6章10节)。82篇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路加福音10章的比喻也教导我们,这并不只是一个建议选项,而是所有自称是上帝子民的人都必须要遵循的真理。


反思:

在你所处的环境中,哪些人是属于弱势、孤儿、贫寒、受压迫、穷乏的?上帝希望你怎么帮助他们?

阅读约翰福音10章33-36节中耶稣引用诗篇82篇6节的地方。耶稣如何用这段经文来支持自己就是上帝的说法?

留言

笔记


writer1

作者简介

雷墨恪(Mike Raiter)是牧师、讲道培训教师,以及澳洲墨尔本神学院(Melbourne School of Theology)的前任院长。现为圣经布道中心(Centre for Biblical Preaching)主任,著作丰富,包括荣获2004年澳洲基督教作品奖的《心灵的触动》(Stirrings of the Soul)。

此作者的天路系列著作

天路系列由灵命日粮事工制作及出版。

我们的使命是让改变生命的圣经智慧,变得易懂、易得。

权利和权限  |  条款和条件  |  隐私政策

我们使用小型文字档案(cookies)为你提供更好的网络浏览体验,继续浏览即表示你同意这项使用方式。 按此了解我们使用cookies的详情并.